入职百万粉丝的时尚新媒体,半个月后我离职了|三明治
信息时代改变的不仅是人们获取内容的方式,还有年轻人的职业理想。网红博主、UP主、Vlogger…将兴趣爱好变成工作,获得粉丝的喜爱,是一种美好的诱惑,可现实的残酷也潜藏在光鲜表象之下。这篇故事来自短故事学院,作者记录了自己在时尚新媒体两周的工作体验,虽然时间很短,欠缺足够的说服力,但她感受到“认知颠覆”的过程,正是美好想象在落地现实时,轻轻破裂那一刻的真实写照。
文|青芥
成为一个百万级别的时尚博主会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每天穿着Chanel当季最新款套装,踩着Jimmy Choo水晶鞋,背着Hermes Herbag,梳妆台上陈列着根本用不完的La Prairie、LA MER、Guerlain,各种节日限定彩妆PR包裹收到手软。工作内容是出席各种品牌活动,拍拍照片,写写文章。
我想象中的博主生活就是这样。
说出来挺不好意思的,以上的描述几乎就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全部理解。为了过上这种生活,我注册了自己的公众号,开始写护肤科普、产品测评之类的文章,幻想着有一天也能成为美妆领域的KOL。作为医学生,加上多年在护肤品上买买买的经验,写起这些入门飞快。
我在半年内写了70多篇科普测评类文章,科普部分参考各种教科书和文献,测评部分除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还特意翻墙看国外网友更不留情面的评价。慢慢的,积累了几百名关注者,开始接到一些小品牌的推广。
因为专业对口,又有相关经历,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很自然地选择了时尚类新媒体这个行业。
第一次投简历特别顺利,几乎没怎么准备就通过了笔试、面试,拿到了一家知名时尚博主创办的公司的offer,职位是护肤内容编辑。
老实讲,在入职前我对这家公司并没有太多的热情,觉得他们的文章浅显,文风低幼,但这样的内容做起来门槛比较低,对编辑的专业度要求不会特别严苛,像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野生编辑也能很快上手进入工作状态。在我的认知里这种大平台提供给新人的机会和发展空间都比较大,这也是我选择接受这份offer的原因。
在入职的前一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三年内,我要成为百万博主。
新人入职场
入职第一天,我被安排到了靠近门口的工位,对面没有坐人,桌上堆满了各种大牌的护肤品:限定款娃娃脸SK2神仙水、倩碧粉油、欧莱雅新年款抛光水,还有好多我只听过名字的的瓶瓶罐罐。
在工作软件钉钉上简单和主管沟通后,我收到了份“新手大礼包”,包括稿件格式、避免版权纷争的配图教程,以及考勤绩效评定标准,一共有20多个文件。紧接着主管又发过来一份文章初稿,一条新消息:你这周的任务就是把这份稿子改到可以发微信推文。
都没来得及看那篇稿子一眼,我立刻回复:好的!
老实讲,看完新手教程我还是很困惑的。教程的内容更像是规范,它告诉你一些硬性的规则,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但是对于怎样做出完整有深度的文章、如何深挖产品特点这些我认为更为核心的问题,并没有给到我答案。我只能带着这种困惑打开任务文章。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祛痘”的科普文。通读完全文,我的第一感觉是:差劲,非常差劲。
文章的结构是科普文惯用结构:定义、原因、解决方法、每种解决方法的特性和产品推荐。但专业的学术表述被删减,多种致病机理浓缩成了一句“XX的原理就是XXX”,完全不留余地。还有一些表述非常模糊,比如用“不耐受”去掩盖各种不同的皮肤表现,没有进一步解释。这些在我眼中都是非常不严谨,可能会误导读者的写法。
于是我按照医学生的惯用逻辑,从诊断及鉴别诊断、病因、治疗方法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洋洋洒洒写了六千多字。回看文章还有点小骄傲,虽然改过的文章稍显晦涩,但把要素穷尽性、互斥性以及用词准确性这些都考虑到了,我暗暗觉得自己至少是写了一篇符合“科普”定义的文章。然后我就特自信地把自己的稿子发给旁边负责审核文章的编辑Z看,等待着她的夸奖。
“你这写的什么啊乱七八糟的。”这是Z看到稿件后的第一句评价。
她叹了口气说,“我们的受众是就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她们想看的是好读好懂的文章,讲清楚,告诉她们买啥,什么好用就可以了。你写的这个太复杂。前面那些辨别也删掉,不需要。我给你发几篇之前的文章参考一下。”
那一刻我是愤怒的,迅速进入了被冒犯的应激状态。脑子里一直循环着Z说的: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辨别部分是我觉得最科学、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直接帮读者避开很多弯路。难道我们作为拥有百万数量级粉丝的头部博主,不应该把内容的准确和严谨放在第一位吗?形式就真的这么重要吗?
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重新梳理这篇文章的语言,写得更口语化,换了另外一种结构,但还是坚持用严谨的科学逻辑去安排文章内容。其实我并不确定,这种写作方式是不是就比那些舍弃掉一些严谨、可读性更强的方式更好?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坚持所谓的科学,还是只是不想对Z的否定妥协。
在写二稿的时候,新改过的结构让我在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之间窥探到了些许连接。但这种必须去学术化的低幼表达方式让我很不舒服,写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好像变成了幼师和小朋友。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写出来的内容其实很难做到科学定义上的准确,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是简化到有些失真的信息,这让我很沮丧。
于是我和Z说:“我现在写的东西,和我想做的那种内容不太一样。”
Z看了我一眼,“你想做什么样的内容呢?”
“基础颜究那样的吧,科学、专业,把产品写清楚。” 基础颜究是清华化工博士、前强生资深研发经理三亩带着团队做的一个护肤科普类公众号。他们的文章并没有放弃学术的表达方式,但那些陌生又遥远词汇好像融进了文章里,不再晦涩,似乎每一个名词自然就长在那个位置一样。对我来说,这样的文章已经超脱出普通的科普文范畴了,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那你干嘛要来这个公司?”Z问。
我不知道自己该讲什么。死死盯着地面上不知道是谁的一根头发,不长,微卷,灯光下能略略看出一点红色。
我为什么要来这家公司呢?因为想红吧,想有每天用不完的大牌护肤品,想有穿不完的漂亮衣服。也因为想学一些更专业的知识吧,可又懒惰地想回避掉自己从零慢慢摸索的过程,希望能有很厉害的行业前辈直接言传身教。
“品牌专利啊、配方架构啊那些,我都很想写,但公司没人教,好像也没人写。”我说。
Z耸耸肩,没回答我。
02
不为人知的百万博主日常生活
百万博主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入职前,我对她的了解都来自互联网。在很多篇文章里她都提到过自己是一个常年高强度工作的人,几乎全年无休。她的微博和视频中也能看到她晒出的一些心理学、医疗美容方面书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关于她的采访,她说能在这个行业做出些成绩的人都是有天分的人,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于是在我脑中,这些零散的文字和视频片段勾勒出这样一个她:热爱这个行业、一直坚持学习新内容、死磕文章质量。她就像是一个参照物,虽然我并不认为她的文章有那么优秀,但这种坚持、死磕的工作状态是我非常希望在职场中找到的状态。我希望在她身边工作的我也可以变成一个和她一样把工作融进生活里的人。
我很想亲眼观察她的工作,不过很遗憾,在我入职后的两周内,只短短地见过她一面。
那是一个分析爆文的员工例会,开到一半,突然有一个穿着白色长裤、白色露脐装的女孩子走进来。她戴着一顶黄色的渔夫帽,身材纤细,不过带着口罩看不清长相。她和另外一个长头发的女孩一走进会议室,就开始用音量不小的声音谈论:“哎这个好用吗?”,“我觉得不太好闻”,“试一下那个。”这些言语穿插在文章分析会中,像是古典乐里突然混进了段rap,但没人站起来纠正这种不和谐。
例会结束的时候,因为有新同事入职,按照惯例大家又进行了一轮自我介绍。等介绍结束,每个人都抱着电脑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白衣服的女孩子突然讲了一句:“你太幸运了来公司第一天就见到我,别人在这半年都不一定能看到我呢。”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姑娘就是我的工作服务对象,百万博主本人。但等我顺着声音看回去的时候,她的视线已经回到了手上那瓶红红的小罐子上,那句有些狂妄的问候像是一句幻听。
随着接触到的工作越来越多,我对她的好奇里慢慢掺上了很多疑惑。她的微信推文、视频脚本,甚至微博上回复粉丝的内容都是我们内容编辑在写,以她本人的名义。直播产品的卖点整理,微博文案也是编辑们在写,那么她的日常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在写第三个视频脚本的时候,我就问了斜对桌的编辑A,“为什么这个博主不参与视频脚本撰写啊?这个内容很浅完全可以自己写,或者我们提供资料就好,为什么要一字一句都写好?”
A翻了个白眼,“是啊,隔壁博主都是自己写的脚本,只有她,脚本给写好了她都不背,直接看一句背一句,最后让剪辑修。”A狠狠地敲了几下键盘。“我们这边离职率很高的,人手少的时候她的脚本就不够用。因为这个她还去和CEO抱怨,但CEO给的建议是让她自己写,你猜她怎么回答?”
“没时间?”
A噗的一声乐了,“她说,‘没必要’。呵呵,没必要。”
“那她每天干什么?为之前那些科普文不是有她写的吗?”
“拉倒吧,都是我们内容编辑写的。”A清了下嗓子,说:“她挺差的,不太懂行,经常会拿那种很基础的问题来问别人。做她这样的博主很清闲的,晚上熬夜,早上不起床,没事看看小说,做做饭,人家活得滋润着呢!”
这时隔壁的编辑B突然凑过来,加入了我们的爆料会谈。她用一种神秘兮兮的怪异语调问我:“你知道我们微信头条一条多少钱吗?”
“1w?2w?”
B狡黠地笑了笑,告诉我:“10w。”
“所以啊,人家X市一套房,一个月轻松十万二十万的收入,咱们现在看不惯她,可是真到她那个阶段啊,也许会像她一样的。”A说,眼睛低低地看着地面,笑容浅了很多。
B讲了一句曾经的流行语:“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她就是赶上好时候了,这个账号刚做的时候护肤领域基本没什么人,她写些产品使用感受的文章都算得上独家内容。”B的脸上出现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
“还有哦,之前有个编辑直接被叫去家里打扫卫生,那个编辑现在离职了。而且不只我们部门,视频部门的人都很烦她,她拍照都用美颜相机,然后会把照片发过来让视频部P上皮肤纹理。每次她都上午自己吃完饭来拍摄,又不背稿子弄得拍摄时间特久,大家都只能不吃午饭陪她拍。”
我根本没考虑这些信息是不是真的、只听这样的个人讲述会不会不严谨,而是立刻就相信了A和B讲的全部。面对回报与付出不相匹配的故事,愤怒可以轻易地压过对真实性的质疑。而这些我愿意相信的事件与网络上她的人设截然相反,这更会让我会认为博主非常虚伪。不但能力不强、对他人没有同理心,还要伪造一个虚假的幻象迷惑粉丝。这很难让人尊重,甚至让人鄙视。我很直接地问她们:“你们为什么还留在这呢?”
A立刻挺起腰,说:“我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啊!博主个人再怎么差,外界都看不到的,外界只要认可我们团队这个整体,我的工作经历就算是个好招牌,以后跨到其他媒体还是会容易些的。”
B还是一脸狡黠,“成年人的世界是要看钱的。”,她说。
顿了很久,我说:“嗯,可我还是觉得挺失望的。对她,对内容。”
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位时尚博主,她的档期满得爆炸,上一秒还出现在各种品牌活动现场,下一秒就已经请到了不同业界红人合作拍视频。而各种创意、妆教、产品测评&分享的长短视频几乎达到日更,都是本人出境。这样的更新频率,哪怕不需要写稿,也是一个人不眠不休才能达到的工作量。
我见过她两次。第一次只是匆匆一瞥,甚至没认出她她就匆匆离开了。第二次见到她时在某一天的午休时间。我看到一个略娇小的女孩子坐在会议室里,妆容衣着都很普通,我第一时间没能把眼前这个姑娘和视频里的KOL联系到一起,甚至公司里很多员工的打扮都比她更时尚、更夸张。她很安静地坐着操作电脑,每隔十几分钟就叫一个人进去谈话。大概五六段单独谈话结束后,一整个团队进去开会。那天晚上我在公司加了半个小时的班,临走的时候会议室里还热烈讨论。
03
带我入职的人事小姐姐离职了
在我入职一周的时候,公司发了公告说这次五一有五天假期。当然,作为实习生,除了关注假期长短更要关注的一件事就是:有没有钱拿。于是我立刻就钉钉了带我入职的人事小姐姐L:我想问一下,实习生五一假期是有工资的吗?
立刻回复我的是消息发送失败的红色感叹号,还有非好友不能发消息的系统提示。点了申请添加好友的选项后差不多两个小时,我收到了系统的好友请求通过提示。接着是L的回复:这个你去问问XX吧,我这边离职了,你之后找她就可以了。
其实在看到红色感叹号的时候我就隐约猜到了些什么,但我很难描述,在我真正看到她消息那一刻的感受,震惊、难过还有许多我没有办法辨别的情绪都搅在一起,相互拉扯。前期入职沟通的时候,因为疫情期间教育部对大学生就业返校的政策一直没有明确,我需要拿到很多额外的证明文件才可以签实习合同。而这些繁琐复杂,又不断改变要求的文件资料都是L帮我和公司协调到的。L永远都是耐心又仔细地回复我的问题,讲话也总是柔柔的,她就像一个特别体贴的大姐姐,让我觉得很温暖、很被尊重。而她给我的这种感觉,让我理所应当地认为这家公司也是这样温暖、在乎每一个员工的存在。
之前L告诉我她也是刚进入这家公司,而我是她负责的第一个新同事。这样算起来,她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时间不过一个月左右。我刚刚进入职场,并不知道在职一个月就离职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所以我换了微信,问她离职的原因。
L告诉我,她是以HRBP助理岗位被招聘进来的,可是刚入职不久,L的主管就离职了,全公司近百人的人事协调业务都顺势落在了她这个名义上的小助理身上。L说:“我现在的工作和我面试的工作内容完全不同,每天基本上一开机就是在招人,而且每天都有人走。我入职的半个月的时候,就已经给十几位同事办过离职了。”
“所以你离职就是因为公司的离职率太高吗?”我问。
“部分是,我真的受不了每天都看到有人离开。然后我可能不太习惯这家公司的氛围吧。”L说,她告诉我她在刚入职的时候,没人给她介绍环境,哪里可以吃饭、哪里可以休息、各个部门的座位安排都没有人主动告诉她。她还说在和各个部门对接的时候觉得自己被踢皮球,每个对接人都恨不得在脑门写上“不关我事”。而各部门主管找L对接的时候又会用那种命令式的语句,很冷漠,让L觉得自己好像处在一个更低级的阶层。这些都让她很沮丧。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用那种高人一等的语气讲话。”她说。
在我的非常有限的工作经历中,其实也能体会到一点她说的这种阶层感。我在写一款棉柔巾直播文案时,动笔前先看了产品,发现这款棉柔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吸水性差。于是我就钉钉了主管:这个产品的吸水性很差,我们确定就选这个吗?主管直接回复我:选定的产品,你只需要挖出它的优点,选品不会改。而我知道的是,博主本人在直播前最后几天还在调整选品。职场上的阶层区分并不是随时可见, 但这样的一些琐事会让人感知到自己话语权大小,然后自动带入压迫者与或压迫者的角色。
最后我问,这是不是她的第一份工作。
L说这是她的第二份工作,上一份工作在某家游戏公司做了两年多。本来是想换到美妆行业里继续发展,但是在这家公司体会到的不被尊重、高流动性,让她在在职半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强的想离职的冲动。L承认,这种情感当然不理性,一个月也难说对行业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但这种厌恶、想逃离的感觉会钻进每天的生活,没办法克制,也没办法欺骗自己。
L还说,下一份工作还是打算回到游戏行业。“更稳定,环境也好一些”,她这样告诉我。
04
入职半个月后,我离职了
在我入职半个月后的周末,暂住在姑姑家的我终于找到机会,和姑姑聊了下工作,她是某互联网公司HR。姑姑问我:“新工作怎么样?”
“很丧气。”然后把我听到的那些博主的“光辉事迹”转述给姑姑听。
“我选这个行业是因为想学点真东西。” 讲到这,我写下那些讨好的、低幼的语言好像活过来发了疯,在脑子里发出窸窸窣窣声响。一个念头就在这些声响里凝成雏形,又掉到胃里,酸酸涨涨的。
“在这家公司做的东西太浅, 而且目前资历最老的同事(就是Z)也不过刚刚本科毕业一年,公司里没有那种在行业里沉浸好多年的前辈,如果没有机会和这样的前辈一起工作我还蛮遗憾的。”我说。
遗憾推动着胃里鼓胀的念头向上,嗓子变的酸酸痒痒,我终于把那个念头讲了出来:“我……我有点想离职。”
“第一份工作确实很重要,如果确定在这边得不到想要的那就离职吧。”她回答。
模糊透明的念头一旦得到信任的人的支持就会迅速实体化,于是离职的雏形变成了要可以去操作的项目。躁动的念头都平息了,我开始试着更理性的思考:只工作半个月就离职是不是太草率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影响我的下一份工作?我真的在这个行业学不到东西吗?我是不是不喜欢这个行业才这样的?我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无数问题涌在脑子,发出蚊虫的嗡嗡声。
我开始试着回答自己:是的,很草率;会影响下一份就业,不过因为还没毕业,影响不会特别大;任何公司任何行业一定都会有可以学到的东西;喜欢,不然也不会在几乎零收入的状态下坚持半年,但也应该谈不上热爱。真正热爱的人会有很强的内驱力去学习、做事,而我的状态更像是消极、懒惰地期待一个榜样去带领自己,期待这样一个外部力量去补足自身动力;至于我到底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想了很久也没有答案,可能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答案的吧。
最后我决定离职了。好像并没有什么具体原因,或许是不想为这样一个博主工作,或许是拿offer拿的太顺利所以辞掉也不会惋惜,总之,决定了。我并不认为自己选择离职是更正确的,我也愿意承认这个选择背后有浮躁和逃避。至于下一份工作在哪里,会不会还是一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还写不出我崇拜的那种文章,知道自己对很多专业知识都还不了解,更遑论应用。“先多看书,多学习吧。”我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
在我入职的半个月零一天的上午十点四十六分,我在钉钉上和主管提了离职申请。趁着这段时间,我把自己手上两份稿子又修改了一遍,又写了一条直播文案。
等到我把这些事情都做完,那条发给主管的消息还是显示未读。我想了想,十分心虚地和斜对面的A说:“我今天准备离职了。”
“这么快!”A瞪大眼睛看着我,“对不起,是不是我和你说说太多了,哎呀!”她趴在桌子上,有点懊恼地和我说。“搞得我也好想离职啊,我都好久没有写原创了,每天就是广告广告。”我刚想对A说你值得更好的平台,还没开口,主管突然回复我让我先把手上的工作做完。人事小姐姐那边几乎同一时间给我发了一条离职注意事项的信息,告诉我现在可以去找她。
我撑着老板椅的扶手站起来,低着头,带着种怕被注意到的羞耻感,紧抱着公司配的电脑和鼠标向人事部走去。
没有人问我为什么离职,也没有一句额外的问候,整个办离职过程可能还用不上一分钟。我看着那一张证明我在这里存在过的纸,心情并没有突然变得轻松,也没有变得沉重。
我回到座位,慢慢把自己的电脑、书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塞进书包,看着桌对面有已经积了些灰尘的倩碧粉油礼盒套装,心里想着能不能把它也一起带走。拉上拉链后我和旁边的Z说:“我要走啦。” Z的老板椅突然向后滑出一距离,我没有看她的表情,低着头盯着手表,看着代表秒钟的数字机械地跳动。不知道过了多少次跳动,Z开口问我人事那边难道没有离职谈话吗?我摇摇头。
她说:“走吧,送你到电梯口。”于是我们两个人同时从工位上站起来,那一刻我还能很清楚的感觉到那种怕被注意的羞耻感。这时我向后看了同事们一眼,我以为会有很多人注意到我离开,注视着我离开。可是没有,大家都在座位上盯着眼前那块或大或小的电子显示屏,没人注意站立的两个人和我肩膀上大大的双肩包。
去到电梯间的路上我和Z都没有讲话,平时要等很久的电梯一反常态地地安安静静停在我们在的楼层。我走进电梯,说:“回去吧,再见!”
Z摆了摆手。
电梯门慢慢合上。我听到自己轻轻地发出了一声叹息。
作者后记:
写下这篇小文的初衷是想记录一下这段短暂的工作经历。
在我前小小半段人生中接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有和事业足够匹配的能力、要勤奋、要善良,而在这份工作上遇到的一些事情和这些信仰打了一架,还没分出输赢。于是我身上发生了很多情绪变化,嫉妒、愤怒、无力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新奇的东西。我希望尽量诚实的面对自己和自己的情绪,尽量完整的把它们记录下来。
写作过程中导师和我聊了文章客观性的问题,近似吐槽的负面信息淹没了本就没多少的正面评价。还是想说,我叙述的只是我了解到的一个很小侧面,不够完整,很有偏见,它更像是一篇日记,是本就带着情绪色彩的自我梳理。
最终写出来就是大家看到的这篇小文章。呐,写这样长的文章还是很痛苦的,期间数次崩溃写不下去,很感谢导师每次在给修改意见之前都会写一小段夸奖的话,让我瞬间燃起斗志,对着电脑继续刚。
本文由短故事学院辅导完成,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阅读更多短故事作品。导师会在15天时间里,指导你完成一个故事。如果头条发表,将全部退还学费。点击了解短故事学院,或直接咨询三明治小治(little30s)。5月短故事将于5月15日开课,今天还可以报名参加!
近期三明治写作课程,点击海报了解详情